北京去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2% 仍超标1.3倍

白首为郎网 7934 2025-04-05 00:08:29

五音声而心无所适焉,则大音至矣。

孔子生活在天下无道的春秋时代,《说苑·建本篇》说:公扈子曰:春秋,国之鉴也。宋范仲淹有《岳阳楼记》一篇,其末段如下: 嗟夫

北京去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2% 仍超标1.3倍

我认为,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儒者的特有的批判精神。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中国历史上确有一些儒学者基于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而能持守此种精神。孔子对此礼坏乐崩的局面有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我们查《论语》,有多处讲到忧(忧虑,忧患),其中君子忧道不忧贫可说是代表着孔子的精神。

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我们读《孟子》也许能十分深切地感到中国士大夫要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才能真正地立于天地之间而无愧。天地之心无幽明之间,不愧屋漏之隐者,乃无忝于天地。

盖仁之为道,乃天地生物之心,即物而在。以人为天地之心,认为人是五行之气的精华,是万物之灵,是掌握善恶的主体,是实践仁德、引导世界向善的主体。生生不已者,天地之心也。曰:人又什么教做心?对曰:只是一个灵明。

《传习录》载王阳明晚年语:先生曰:你看这个天地中间,什么是天地的心?对曰:尝闻人是天地的心。仁,天心,故次之以天心。

北京去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2% 仍超标1.3倍

人心不仁,则天地之心亦死矣,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所以,天地之心是一个宇宙论的问题。今若独言心字,则我有心而汝亦有心,人有心而物亦有心,何啻千殊万异。如草木之萌芽,枝叶条干,皆是生方有之。

罗近溪言天心最为有见,如:问:复之时义大矣,寻常言复者,多自天地万物为言,今堂额谓复心者,则自吾身而言也。《复》也,一阳初动于下矣,天地所以生育万物者本于此,故曰‘天地之心也。《语类》又载:问仁者天地生物之心。而天地的主宰和天地的根源也便是本体的角色。

首先看欧阳修:童子问曰:‘《复》,其见天地之心乎者,何谓也?曰:天地之心见乎动。圣人作《易》,盖本乎此。

北京去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6.2% 仍超标1.3倍

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人只为形体自间隔了。若果无心,则须牛生出马,桃树上发李花,他又却自定。

而众人之不了解理一是由于受到人欲之私所阻碍,只有圣人才能自然地天人合一,所以圣人之心自然地就是天地之心,常人则必须达到圣人的境界才能与天地之心相似。天地之心即是宇宙之心,指宇宙所具有的主导的性质、内在的倾向、指向,是它决定了宇宙万象的发展,又是宇宙万象及其运动的根源和依据,它也是宇宙动能和生命力的中心,被称为宇宙的心灵、天地之心。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顺,是故爱亲敬长达之天下,怵惕恻隐保乎四海。七篇之书,自首至尾,切切焉以陷溺人心为忧,凡教人曰存,曰养,曰尽,曰求,曰心之端,曰心之官,曰根心,曰生心,曰物之长短轻重心为甚,直指人之识痛痒有知觉处示之,非便以知觉痛痒为仁,特欲其切己省察而救活其本心也。夫人之人者,仁人之谓也,惟全人然后能当之。夫大人与天,一而已矣;然则默契而奉行之者,岂有先后之间哉?……是则先天不违,大人即天也;后天奉天,天即大人也;大人与天,其可以二视之哉?此九五所以为天下之利见也欤?大抵道无天人之别,在天则为天道,在人则为人道,其分虽殊,其理则一也。

人得天地之气为形,得天地之理为性,得天地之心为心;人具有天地之所以生生者作为性理,此理从人心上发出,乃是仁心,心仁则天地之心活,心不仁则天地之心死,心不仁天地便不能发育流行。此所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惟在吾心。

……此大人所以与天地万物一体也。体认是反躬而复也,天地之心即我之心。

他认为,所谓复见天地之心,是强调要通过对复卦及其初九的卦象认识天地运动变化的生机和动因。人有是心,斯具是形以生。

阳明早年也说:大人于天,默契其未然者,奉行其已然者。是以其民熙熙暭暭,杀之不怨,利之不庸,施及蛮貊,而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为其良知之同也。虽然,此物借草木之核而言耳。他又认为,心学是把个体的知觉灵明的心作为宇宙的心。

善言心者,不如把个生字来替了他,则在天之日月星辰,在地之山川民物,在吾身之视听言动,浑然是此生生为机,则同然是此天心为复。瑐瑩正如草木之核所包之仁,乃是此物生生不已的生机,由此仁而有此物之生长不已,由此可知仁即是万物生生不已的生机,内在于万物之中而为之主宰。

吾之体不止吾形骸,塞天地间如人、如物、如山川、如草木、如禽兽昆虫,皆吾体也。这也是把人心与天地之心联系起来,认为人生之初,满腔子天地之心,充满道义。

天地曷尝有思虑来!然其所以四时行,百物生者,盖以其合当如此便如此,不待思维。冯友兰在《新理学》一书中讨论过宇宙底心,他提出,程朱讲天地生物之心,表示他们认为有宇宙底心,但这个宇宙的心不是知觉,而是生。

人是天地万物的秀气,这就是古代人者天地之心的观念。天心和天地之心都是指宇宙的心。那么,宇宙的心灵和宇宙流行是什么关系呢? 其实,在中国哲学中,天地之心的概念并不意味着这个天地之心有意识、能知觉、能思维,或是一种精神。尧、舜、三王之圣,言而民莫不信者,致其良知而言之也;行而民莫不说者,致其良知而行之也。

一者何也?天地之心也,造化之原也。然则,天地以此心寄诸人,岂徒然哉!许多道理,皆要从人心上抽迸出来,如草木句萌,自有勃然不可遏者,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迸裂而出。

天地万物莫不以一为本,原于一而衍之以为万,穷天下之数而复归于一。朱子强调,这样的立场是统论仁体的整体性立场。

关于仁与恕的分别,暂不在这里讨论。而今讲学,便要去得与天地不相似处,要与天地相似。

上一篇:环保部再处理一批“影子环评师”
下一篇:198人历经5年诉大气污染损害赔偿案为何维权艰难?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

2025-04-05 12:04

[91] 用儒学的话语方式说,它只涉及了礼的层面,而没有触及义的层面。

2025-04-05 10:57

境遇作为情境,恰恰是人之得以生成的本源。

2025-04-05 10:43

后新儒学认为,牟宗三儒学正视新外王,并且做出了一种理论上的说明,这是一种创造。

2025-04-05 10:17

显而易见,人类两千年来的形而上学本体论解构、建构历程也是对形而上学不可避免的事实证明,换句话说,该不该建构形而上学并不是个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建构什么样的形而上学。

2025-04-05 10:06

该假设的目的是确保每个人如下的平等地位,即任何人都无法保证在无知之幕揭开后自己总是处于优势地位。